有陶瓷的地方便是家鄉
記者對這個“15年”感到好奇。
愛可這樣總結:“景德鎮非常‘全’,我在這里,能看到‘100種’泥巴;能看到甚至能學到景德鎮手工制瓷的所有工序;景德鎮有大量的能工巧匠、專家,有什么不懂的,我都可以問,可以去學。”
愛可還會在景德鎮待多久呢?
他這樣告訴記者,自己每到一個地方,并沒有時間的概念,待多久,完全取決于“陶瓷”,這里所說的“陶瓷”,是個多維度、宏觀概念的“陶瓷”,它包含了與陶瓷相關的文化、各種制造技術、甚至藝術表現方式,并通過自己所掌握的陶瓷技藝,能夠實現一種自我表達。
“中國是陶瓷的發明地,景德鎮又是傳統陶瓷的圣地,這是來這里的最大理由。”他還說,剛到景德鎮,才發現,并不是在景德鎮做幾件陶瓷作品,就能滿足他對心目中理想陶瓷的追求。
景德鎮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,想要做出理想的傳統陶瓷,就要深入了解、分析孕育出景德鎮優秀陶瓷文化的土壤——要對中國的、特別是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和歷史進行學習。他越研究,就越深,就越覺得淺,自己的想法就更多,目標也更大,時間也就越長。
“景德鎮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。初到景德鎮,我就去陶瓷作坊,別人愿意教,我就學,不愿意教我,我就跟他聊天,時間久了,就成了朋友。”
“景德鎮人非常自信,有一次跟朋友吃飯,隔壁包廂的人會主動跑來跟你打招呼,還特意前來敬個酒,說一句hello。”像這樣的例子,在愛可身上有很多,總結一句話,在景德鎮待非常舒服,自然,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。
“這些年,在景德鎮就是‘吃、喝、做。’吃,就是習慣這里的飲食;喝,就是交朋友喝酒;做,就是做陶瓷。這三樣,我在景德鎮都做到了。”
回首這15年的收獲,他的朋友還這樣向記者補充:“愛可說的‘吃’是自然屬性,‘喝’屬于社交,是社會屬性,‘做’是自我實現。”“他喜歡中國傳統的紋飾,他的作品充滿了中國的風韻,你難以想象的是,這是一個外國人做的瓷器,他比很多中國陶藝家更中國。”
事后,記者看到了他發布在社交網站上的陶瓷作品圖。從茶杯到果盤,從煙具到瓷盤,這些生活器皿,無不體現著傳統的精致和藝術家的巧思:描金、青花、色釉、粉彩等陶瓷工藝在他的作品中互相融合,纏枝紋、萬字文、如意紋等傳統紋飾在他的巧思中變幻交織。
在景德鎮的15年中,他所創作的陶瓷作品,不計其數。但他最終的愿望,卻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塊陶瓷碎片,一塊能嵌入上千年陶瓷歷史長河里的陶瓷碎片。
像愛可這樣的碎片,或者希望像他一樣成為碎片的人,不止他一個。匠從八方來,器成天下走。景德鎮,一直以包容的態度,接納著八方而來的“碎片”,也正因為有了像愛可這樣千千萬萬的碎片,才有景德鎮今天陶瓷文化的繁榮。
把陶瓷作為一生追求的愛可,他鄉,已不再是他鄉,對他而言,有陶瓷的地方,便是他的家鄉。“我在景德鎮有朋友可以聊天,沒有孤單的感覺,甚至有兄弟姐妹的感覺,有家人的感覺。”愛可說話,非常純粹簡練,直抵核心。
文章作者:羅虹
圖片作者:雷智